殡葬制度由土葬改为火葬,北大教授:把人当垃圾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:土葬并不会将人的身体损坏,相反,在古时候的丧葬中,人的身体必须是完整的,哪怕生前再穷,死后也会尽全力为逝者打造好的棺材,买一身好的衣服,即使各地丧葬文化不同, 但这土葬并不会将人的身体损坏,相反,在古时候的丧葬中,人的身体必须是完整的,哪怕生前再穷,死后也会尽全力为逝者打造好的棺材,买一身好的衣服,即使各地丧葬文化不同,但这些文化中基本上都保留着逝者的身体完整。
而现在,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,社会中各方面也开始向国际靠拢,丧葬文化自然也是如此,发展到今天,我们虽然依旧尊重祖先们传承下来的文化,但我们也要取其精华、去其糟粕,把其中对土地、对环境有害的东西去除,增添一些比较简便的东西,形成一种属于现代的新的丧葬文化,而这正是国家开始推行火葬的理由。
02火葬制度
但总体来说,土葬是使用人群最多的一种仪式,古代有一句话叫做“入土为安”,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来,人们对于土地是有着极其深厚的执念的,土葬其实除了与土地有关之外,更多的是人们对于死去之人的思念的依托。
而这种思想之所以广为流传,还要得力于儒家文化的深入人心,儒家是讲究礼法的,这“礼”又分为“六礼”,其中就有一礼名为“凶礼”,“凶礼”是专门为殡葬文化所制定的礼仪,古时候的丧葬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。
再加上火葬会把人的身体烧成虚无,只留下骨灰,对古代人来说,这是一种对祖先不孝的象征,如果身体都不能保持完整的话,死后都无颜去见列祖列宗,所以人们对火葬是一向敬而远之的,直到发展到现代,火葬才再一次被国家提倡,再次普及在大众面前。
01土葬制度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
关于土葬还是火葬的争议,北大教授吴飞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,他认为土葬是一种精神上人们对于死亡的敬重,改为火葬的话,人们就会缺少对死亡的敬畏,并且火葬是把人当做垃圾一样处理掉,是对生命的蔑视,是一种不尊重人格的行为。
总之,到现在为止,土葬和火葬之间的争议依旧没有得出一个结论,两者都各有其优势,也各有劣势,但综合来看,火葬也就是现代人用得比较多的丧葬形式,这位北大教授的言论也有一定的道理,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需要人们来努力的,相信不久的将来,一定会出现结合了这两者优势的新的丧葬形式。
而国家开始提倡火葬,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资源的过度利用,土葬实在是太浪费土地资源,如果都按照以前的方式来做的话,即使人们死后不会修像帝王那样规模宏大的陵寝,但一个小土包、一个墓碑,再加上一些必要的修缮总是要的。
所以土葬对人们来说更多的是象征着对逝者无限的悼念,并且是一种长期的、固定的思维方式,所谓“入土为安,落叶归根”,人们总是认为死后只有回归土地,葬在故乡,死后的轮回之路才能够达到圆满。
03北大教授的观点
现代人们基本上都是唯物主义,不相信这些鬼神之说的,但人们对于死亡依旧是敬畏的。所以,尽管下葬的方式变了,但在下葬之前的那些步骤,人们是没有省略的。从古至今传下来,虽然有所简略,但大部分的精髓还是传承了下来。
之所以人们会这样做,其实也是与传承至今的儒家文化分不开,儒家中有一句话叫做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”,人们认为自己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来源于父母的,不可以随意的损坏生前如此死后更是如此,所以才会要尽力保持身体的完整性,古时候身首异处是一种极其残忍,极其恶毒的死法和诅咒。
这就会占据一方土地,而这类坟包一旦墓碑立起来了是不会有人来动的,如果这样做的人多了,那岂不是就会有很大一片土地荒废在那儿,只做埋人之用,而不能作为其他用处了?如果全国的人都这么做的话,能利用的土地资源就会大幅度减少了,而且如果全套都严格按照古时候的丧葬礼仪的话,是非常繁琐的,并且会浪费很多物资。
现代火葬的提出,其实也伴随着大众们思想的解放和革新,毕竟经过了大规模的普及教育之后,已经很少会有人继续相信古时候的那些理念了,而在科学持续发展的今天,我们也认识到人死后是不会有什么轮回的。 文章来源:《北京大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bjdxxb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926/2578.html